2. 基于直接刚度法的杆系有限元方法
最后更新于
最后更新于
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胡克定律: 。 但是这里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:刚度方程/矩阵。
乍一看是画蛇添足之举,实则另有用处,这么处理之后的单元规范了,就可以和其他杆件连接了。
Q.E.D.
之前的杆单元的位移u都是沿着杆的方向定义的,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出现斜拉的杆件,计算就会显得有点复杂。
2.3节的主要思想,就是统一坐标系,全部分解到x-y或者x-y-z坐标系,这样刚度矩阵加起来就更加的流畅。
这一切,都会导致计算量大幅上升,但是这是值得的,因为带来的好处就是计算更加规范了,这样就利于编程实现,反正最后受苦的是CPU/GPU又不是我。
这里我们进行矩阵化,我们用矩阵T联系了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坐标。
我们也需要对刚度矩阵进行同等的变换才可以让刚度阵(其实还有F向量)适应新的坐标,直接思考刚度阵的变化是很费脑细胞的,所以这里使用(线性)代数进行等效变换,我们得到了新的刚度矩阵,过程如下:
其实根据线性代数的理论这里其实乘什么都行,但是由于要对力F也进行坐标变换才乘以的这个矩阵。
老师还列举了三维的形式,三维的刚度矩阵写出来可能一张PPT就满了(6x6),所以就略了。
以上是今天要分析的问题,四个线性元件组成的桁架结构的受力分析。第一件事情其实是体力活儿,列出所有杆和节点的信息:
随后就是看着图片和表格填刚度矩阵,这个活太细碎了……
曾老师是先填写了一个个小的矩阵,然后扩充填0以后相加,不过我觉得直接填写应该也OK。
这里的支反力是因为有了约束条件,当你约束一个坐标的时候,坐标是已知了,但相应的你就产生一个未知的力。
节点位移求出以后,支反力也就知道了,这个是很自然的,因为位移知道以后,拉伸量也就知道了。
略
下一步分析两个弹簧的连接+存在一个外力作用在节点2上的实例:
建模过程视频很详细,略了,大致思路是: 给右边的弹簧,弹簧内力设置为,左右相互抵消,这个将来要在方程组中约去。
这里扩充矩阵,使其标准化为3✖3的矩阵,方便相加,这里取了一个巧,正常我们有两个方程组,例如:和,要揉成一个,一般会取两个系数,比如和,加上系数以后相加:
然后调整这些系数保证约去,视频里直接让两个方程组b的第二项的内力互为相反数,这样直接加起来就约掉了。
最后考虑和都是0(约束条件),所以得到u2的计算公式:
杆单元和弹簧一样,都是线性元件,所以计算方式也是一样的。考虑弹性模量为E,长度为l,截面面积A的杆,等效于 的弹簧。
这里就很清晰的展示了坐标变换的方式,虽然2个坐标变4个了,但是考虑小变形问题的话, 是基本不会变化的,计算中省略其变化,所以秩其实还是2。
首先把坐标替换成
两边左侧乘以矩阵。
只有用,右侧的式子才有物理意义了,代表的是力。
最后根据线性代数的结合律,我们把捆绑一下,就得到了新的刚度矩阵。
节点 | x | y |
---|---|---|
这就是刚度矩阵,好特么大……(对于人类而言),其中的,,都是刚才已知的力。
考虑到,,,,全都是0,所以未知数只有3个,而且直接就可以肉眼算出,最后只剩下一个二元线性方程组。
杆子
节点
l
1
{1,2}
400
1
0
2
{3,2}
300
0
-1
3
{1,3}
500
0.8
0.6
4
{4,3}
400
1
0
1
0
0
2
400
0
3
400
300
4
0
300